当前位置: 首页 / 关于我们 / 规划纲要

湖北省图书馆“十二五”发展规划

发布时间:2023-03-16
 “十二五”时期(2011至201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推动湖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完善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阶段。深刻认识并正确把握党中央关于“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求的战略机遇,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湖北省图书馆“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于充分发挥湖北省图书馆在全省图书馆事业中的中心作用,促进全省图书馆事业快速发展,强化图书馆对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支撑能力,实现湖北社会和谐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取得的成就 

  (一)新馆建设完成预定目标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不懈的努力和积极争取,湖北省图书馆新馆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它是湖北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标志性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北省省直文化部门建设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 

  2004年初,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就明确提出“要把省图书馆新馆建成中西部地区一流的现代化图书馆”,要求“图书馆建设要和湖北的教育、科技发展水平相适应,要和湖北的文化大省地位相适应。”2008年新馆奠基开工,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总投资7.8亿元,它是我国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省级公共图书馆。主体建设已于2010年8月封顶,计划2012年竣工并投入运行。 

  各级领导非常关心新馆建设。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2011年视察新馆建设工地,并作了重要指示。文化部部长蔡武、省委书记李鸿忠、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常务副省长李宪生等有关领导多次进行调研,现场指导新馆建设。 

  (二)重点文化工程成效显著 

  一是文化共享工程实现全省五级服务网络的全覆盖。5年来,在国家、省和地方财政的支持下,圆满完成了90个县级支中心和900多个乡镇文化站基层服务点的建设,合作建设了3.5万个村级基层服务点。建立了荆楚地方特色数字资源体系,总容量已经达到1.7TB。二是数字图书馆资源服务迅速发展。构建了统一的异构数据库检索平台,2009年国家数字图书馆湖北分馆正式签约挂牌,使国家数字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在湖北的共享成为现实。三是古籍保护工程深入展开。2008年,成立了“湖北省古籍保护中心”,在全省启动了“中华古籍总目·湖北卷”编撰工作,组织了全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古籍目录”的申报,湖北省图书馆被列入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并有58部珍贵藏品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积极开展全省古籍普查工作培训,初步建立了一支古籍普查队伍。 

  (三)资源建设力度逐步加大 

  “十一五”时期共入藏中外文图书17.9万种、51.2万册,其中,中文图书 17.1万种、50.4万册, 外文图书7304种、7377册;中外文纸质报刊2.2万种、3.1万册,其中,中文报刊2.1万种、外文报刊1402种。藏书总量达到508万册,与“十五”时期的435万册相比,增长16.8%。购进了CNKI、读秀、万方、维普期刊、方正电子书等大型商务数据库,新增超星数字图书馆等,建立了以地方文献、世界经典影视资料为主的声像资料馆藏体系。强化特色数据库建设,向国家图书馆提交湖北地方戏等专题数据资源3.8TB。数字资源服务平台年均访问人次超过45万人,较好地满足了读者多样性的需求。 

  (四)读者服务工作亮点纷呈 

  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贯彻“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做到阵地服务与延伸服务相结合、普通服务与重点服务相结合,拓展服务层面,突出服务特色,培育了公益文化讲座、“童之趣”少儿读书节、图书馆服务宣传周、“两会”决策服务等一批口碑好、影响大,社会效益明显的图书馆服务品牌,为图书馆事业发展增添了生机和活力。特别是公益文化讲座,已经形成社会广泛参与、讲座与读者积极互动的良性运行机制,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品牌。5年来,共举办1000余场次,累计听众35万人次, 2006年,获得湖北省委宣传部授予的“第二届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奖”;2007年,获得文化部群星奖。 

  (五)图书馆改革不断深化 

  围绕“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文化体制改革十六字方针,湖北省图书馆进行了一系列机制改革创新。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度和人才代理制。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优化服务、提高效益为方向,深化图书馆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了竞争、激励、约束机制。 

  (六)人才队伍建设初见成效 

  按照《湖北省图书馆“十一五”人才发展纲要》,一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按照每人年均85学时以上的培训要求,对职工进行计算机、图书馆专业、法律、安全消防、礼仪等多方面的知识培训,采取奖励政策鼓励职工撰写学术论文,参加学术研究活动,并积极与其他省级图书馆开展业务骨干的人才交流。二是注重人员结构的调整。一方面大力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在2008、2009年两年里通过招聘,引进1名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提高了干部队伍的学历层次、降低了平均年龄。另一方面是更新观念,不拘一格用人才。通过全馆公开岗位竞聘等方式,使众多优秀中青年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目前,在职馆员180人,高、中、初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为90%,人员结构日趋科学化、合理化。 

  (七)文明创建工作屡创佳绩 

  省图书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深入开展文明单位创建活动,在提高创建能力、水平、实效上下功夫,将党的中心工作与创建工作相结合、创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相结合、文明窗口建设与读者工作相结合,不断创新形式,有效地、不间断地开展了一系列颇具特色、宣传效应明显的活动,使创建活动始终充满生机、活力。图书馆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精神文明程度的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全馆业务工作出现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2005、2006年连续两届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2009年被评为“省级最佳文明单位”。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被湖北省委、湖北省文化厅党组授予“党建工作先进单位”。 

  回顾过去的五年,在省文化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图书馆人团结拼搏、开拓奋进,紧紧围绕加快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主题,圆满完成了《湖北省图书馆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全面增强了图书馆综合实力,为湖北文化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多次受到省、部级表彰,先后被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国家一级图书馆”、“全国共享工程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成绩面前,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湖北省图书馆事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传统图书馆业务与数字图书馆业务的融合还不够深入;读者服务工作与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尚有较大差距;为地区立法决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社会教育职能有待进一步拓展;在全省公共图书馆事业中协作协调作用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政府经费投入的不足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等因素,也制约了图书馆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十二五”发展面临的良好环境 

  (一)良好的政策环境 

  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位一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国务院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财政部、文化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在促进中部崛起、建设“两圈一带”、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东湖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湖北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和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等政策背景下,湖北文化发展环境不断改善。湖北省委、省政府印发了《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方面强力推进。上述政策的陆续实施,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二)良好的硬件环境 

  湖北省图书馆新馆舍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地上8层,地下2层。新馆藏书能力将达到1000万册,阅览座席达6200个,在线存储数字资源能力为400TB。建有万兆局域网,千兆到桌面,双百兆接入互联网,4000个信息点,700多个读者信息检索终端,无线网络全覆盖,日均接待读者可达10000人次,成为一个融学习、求知、休闲等于一体的,中国最大的省级公共图书馆。新馆的建成开放,将极大改善省图书馆的硬件设施和服务环境,切实提高图书馆服务能力,为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硬件支撑。 

  (三)良好的技术环境 

  以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新媒体技术等为代表的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图书馆收藏的文本、图像、音响、影像、声像资料等都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和利用,形成收藏数字化、操作电脑化、传递网络化、信息存储自由化、资源共享化的服务模式,这种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已大大超出了原来意义上的“馆藏”,能在网络环境下为读者提供高效、便捷的数字化信息,使广大读者用户得以便捷地联机访问网上其他图书馆,逐步缩小信息鸿沟。图书馆的发展将出现质的飞跃,借助高科技的发展跟上时代的步伐。 

  (四)良好的文化需求环境 

  目前全省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基本实现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民群众更加注重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精神文化消费需求日趋旺盛,文化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我省文化发展繁荣的群众基础更加坚实、文化消费市场进一步扩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图书馆事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十二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切实贯彻李长春视察湖北省图书馆的讲话精神。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适应经济社会新变化,全面提高湖北省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加快数字图书馆在全省的推广应用,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拓展社会教育职能。充分发挥湖北省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促进作用,实现湖北省图书馆事业的跨越式发展,为促进湖北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 

  (二)总体目标 

  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思路,实施“服务立馆、人才兴馆、科技强馆、特色亮馆”四大战略,以建设古籍大馆、少儿图书馆大馆、地方文献大馆、特色图书馆大馆、数字图书馆大馆等“五个大馆”为支柱,实现跨越式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达到“力求一流创新、新建一流馆舍、整合一流资源、培养一流队伍、强化一流管理、争创一流服务”的总体目标,真正使湖北省图书馆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中西部领先的学习型、研究型、创意型、示范型的现代化图书馆”。 

  ——进一步提升文献信息保障能力。通过特色资源建设和文献布局调整,构建涵盖纸本文献、缩微文献、数字资源等各种类型的、特色鲜明的馆藏文献资源体系。重点开展地方特色资源建设,促进文献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强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实现全省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 

  ——进一步推动数字图书馆建设。以湖北特色文化及馆藏特色资源为重点,将自建的数据库和购置的数字资源,以及共享工程国家中心和国家数字图书馆提供的数字资源加以整合,构建湖北数字资源总库。以保存数字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进行社会教育、实现数字文化资源共享为目的,立足馆藏资源、地方文化、整合网络知识资源,使数字图书馆成为全省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文明建设的网络阵地和传播文化的数字枢纽。 

  ——进一步完善面向读者需求的服务体系。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通过深化服务和创新服务,满足日益丰富多样的读者需求,打造方便快捷、惠及全民的多层次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保障程度。 

  ——进一步提高综合保障能力。人才队伍结构更趋合理,职工福利待遇稳步提高,科研对业务的促进作用显著增强,内部管理机制更加高效,对全省公共图书馆界的引领作用得到大幅提升。 

  四、“十二五”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力求一流创新 

  “十二五”期间,围绕古籍保护、少儿图书馆、地方文献、特色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等重点工作,以特色为标志,以创新为动力,推动图书馆工作的全面提升。 

  1、建设湖北省古籍大馆。全面、科学、规范地开展古籍保护,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基本完成全省古籍普查工作,建立全省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完成《中华古籍总目·湖北卷》编纂和《湖北著作考录》编撰出版工作。继续组织好“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工作,建立《省级珍贵古籍名录》。推动古籍标准化书库建设,实现古籍分级保护,加强古籍原生性保护。积极开展对古籍的缩微、数字化工作,建设湖北省地方志全文数据库,坚持“古为今用”,做好服务工作。力争建设成为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和中文文献保存保护研究中心。 

  2、建设湖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在2012年里,建成湖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并对外开放。以省少儿馆为阵地,大力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少儿活动,在“全省少儿读书节”已形成较大影响和规模的基础上,突出少儿工作特色,打造新的少儿读者服务工作品牌。加强图书馆资源和服务宣传,广泛开展阅读推广活动。在全省开展“青少年阅读促进计划”,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全面、系统、免费的阅读支撑,把湖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建设成为引导少年儿童快乐阅读、全面提升少年儿童整体素质的重要基地。 

  3、建设湖北地方文献大馆。全面收藏本省的地方文献资源,保存当地的文化记忆。构建全省地方文献资源服务平台,组织实施地方文献共建共享工程。着手筹建湖北文史资料馆、湖北少数民族文献馆、湖北版本图书馆、湖北奥运之星馆、湖北作家文献中心等特色专题馆,争取实现与新馆同步开放。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湖北地方特色数据库,启动馆藏地方文献数字化工作,并逐步实现全文数据库资源建设。争取经过5年的努力,要达到成为特色明显、管理科学、服务优质、功能先进、环境优良、同类一流的地方文献信息交流中心的建设目标。 

  4、建设湖北特色图书馆群。全力推动图书馆“特色化”建设,通过建立中国特色图书馆网络联盟,搭建特色服务网络平台,实现与国家图书馆及全国各省级图书馆的特色文献共建共享。建立特色藏书体系,开展特色服务,打造特色服务品牌。建立专科、专藏、专题特色图书馆体系,以“特色”服务事业,以“特色”推进事业,以“特色”壮大事业,逐步形成湖北省特色图书馆群,将湖北省图书馆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特色”大馆、“特色”强馆。 

  5、建设湖北数字图书馆。加快完成全馆各类书目的数字化,同时结合本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依据馆藏特色,有针对性地购进国际、国内大型数据库,为读者提供快捷方便的数据库检索服务,形成数据库检索中心。采用服务器集群和磁盘阵列系统,建立以光纤为主干的千兆局域网,通过光缆和其他宽带方式与国家骨干通讯网相连接,形成上联国家图书馆,下联地市图书馆的网络,建立数字图书馆虚拟网。以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为网络服务平台,形成海量分布式数字资源库群,提高数字资源服务保障能力,搭建起满足不同服务需求的全媒体数字图书馆服务体系,力争在省内实现数字资源服务的全覆盖。 

  (二)新建一流馆舍 

  湖北省图书馆新馆主体建筑地上8层,地下2层,总建筑面积为100500多平方米,概算总投资近10亿元人民币。在“十二五”期间要完成新馆的建设任务,并按时对外开放,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1、新馆造型独特。新馆主体造型以“楚天鹤舞”、“智海翔云”为主体立意,充分展现荆楚文化内涵,巧妙融入沙湖环境特色和湖北省图书馆发展历程。整体建筑曲线流畅,建筑东面两翼对称书展,暗喻楚天鹤舞的飘逸;南侧入口开阔大气,中庭天花纹饰简洁古朴,体现百年老馆厚重的过去、开放的现在和升腾的未来;建筑南立面水平线条由两侧向中央入口平滑内凹,其顶部体量的外凸和中庭的豁然开朗,给人欲扬先抑的视觉效果,加强了空间的感染力,展现了“知识殿堂”的庄重和静谧氛围。 

  2、新馆分区明确,功能齐全。新馆建筑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共设有藏书区、借阅区、咨询服务区、公共活动与辅助服务区、业务区、行政办公区、技术设备区和后勤保障区共八大分区,各类阅览坐席近6300个,并设有数字图书馆、少年儿童图书馆、盲文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专家研究接待室以及报告厅、展览厅、音乐厅等。建筑主体采用了模数式结构设计,主体服务空间采取统一层高、统一柱网、统一荷载理念。在“三统一”环境下,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对设备设施和文献资源进行灵活摆放和调整。 

  3、新馆建筑体现节能环保。新馆工程空调采用地源热泵系统,既可以达到节能的预期效果,又能切实减少CO2的排放;采用太阳能采暖系统,在屋面安装太阳能吸收及利用装置,节约了能源消耗,减少了碳排放;工程的墙体也用节能材料进行了保温处理。新馆中庭的天窗设计能为建筑散热。夏天阳光强烈,天窗外部是可旋转的百叶窗,它随阳光移动调节角度,遮挡阳光直射,又不影响通风。新馆在空调通风、室内照明、雨水回收利用等项目中采取环保节能施工技术,成为全国首批绿色施工示范工程之一。 

  4、新馆采取智能化自助服务模式。 

  实现“一站式服务”。读者走进图书馆,犹如走进图书超市,可在书架上随意选择,快捷地办理借阅手续,并可随时使用电脑终端检索。通过自助系统,可以完成自助存管、自助借还、自助复印打印、自助扫描刻录、自助缴费等,不但为读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有效地降低了图书馆在此服务上的管理成本。 

  (三)整合一流资源 

  “十二五”期间,加大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力度,努力形成多语种、多类型、多载体,传统与现代化相结合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以适应建设湖北文化强省,构建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的需求。 

  1、年均入藏图书20万册(件)以上,入藏报刊5000种以上,入藏声像资料、电子出版物10万件以上。到“十二五”期末,馆藏文献资源总量超过600余万册(件)。 

  2、突出馆藏书目数字化建设,完成古籍书目和外文书目数据库建设,实现所有馆藏文献书目数字化。到2015年底,地方特色数据库建设及数字资源的总量达到50TB以上。 

  3、强化湖北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每年入藏本省出版物不少于本省出版量的96%,建立湖北地方文献特色馆藏体系。完成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规划,加强革命历史文献保护和利用工作。 

  4、借助新兴信息技术,建设大规模的高质量馆藏数据库群,做好湖北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联机采编和馆际互借,把省图书馆建成为湖北地区的数据中心、网络中心和咨询服务中心,成为中国数字图书馆湖北地区分中心。 

  5、加强数字资源建设。“十二五”期间要建立文献数字化加工中心,配备高档设备和系统,承担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工作和数据库生产制作,使湖北省图书馆的特色馆藏资源逐步上网,为全社会服务。 

  6、建立联合采编中心,实现联合编目。在原有联合编目的基础上,建立联合采编中心,发展联机编目基层用户,扩大湖北地区网上联机编目,实施联合采编。 

  7、全面开发和整合视障资源,实现视障资源共建共享,建立全省视障资源应用平台,为视障读者提供广泛、优质的服务。基本实现馆藏资源“有声化”阅读。 

  8、加大古籍保护力度。大力推进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继续编纂《中华古籍总目湖北卷》。全面、科学、规范地开展古籍保护,逐步形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建立全省古籍联合目录和古籍数字资源库,实现古籍分级保护,建立《省级珍贵古籍名录》。继续组织好“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申报工作。建设达到规定标准的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和中文文献保存保护研究中心。 

  (四)培养一流队伍 

  “十二五”期间,积极贯彻落实人才兴馆战略,培养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具有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的、全国一流的专业技术队伍。 

  1、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全省岗位培训教育基地。重点培养与引进学科与学术带头人,特别是在古籍保护、未成年人服务、信息资源建设、数字图书馆建设等重点领域,形成由“首席专家”、“学术带头人”与“业务骨干”组成的创新人才队伍。积极引进和培养研究生、博士生,优化人员结构。 

  2、强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党性教育、理论教育、业务培训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干部培养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各级管理干部的大局意识、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建立分层管理、分级负责的管理机制。健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强化管理干部考核工作。 

  3、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大人才成本投入,设立人才奖励和科研学术课题研究专项资金,对有突出贡献和获得相关成果的人才实行奖励。采用研究生、博士生学习激励机制,制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奖励制度。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设立课题牵头人津贴,拉开不同职务、不同岗位的收入档次,确保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4、实施“创新人才计划”。实行图书馆创新人才培养终身化,创新人才激励具体化。使图书馆成为“学习型图书馆”,馆员能不断获取知识,从而发挥知识团体的整合效应。 

  5、健全馆员终身学习机制,加大业务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力度。在馆内开展“五学一推广”活动(学业务、学电脑、学法律、学外语、学礼仪,推广普通话),促进馆员整体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在新馆开馆前,要对新进馆员培训,采取分期分批集中授课,封闭轮训方式,全面系统地组织各种类型的培训班,为进一步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打好基础。 

  (五)强化一流管理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创新管理观念、管理机制、管理手段。努力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管出质量、管出效益,实现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改革管理体制、机制,推行大部制,简化管理层次,建立目标管理的长效机制。 

  1、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确立馆员的主体地位,激发每个馆员的潜能,以主人翁责任感爱岗敬业,将个人理想与图书馆所追求目标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制度、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 

  2、完善健全各类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结合新馆开放工作实际,对现有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和修改,确保图书馆管理的科学、有序、规范、合理。 

  3、强化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结合图书馆业务实践,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方法,积极探索与现代图书馆管理方式、开放模式相适应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为图书馆的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障。 

  4、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进作风、廉政勤政,提高驾驭全局、开拓创新、把握事业发展方向的能力。坚持民主集中制,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提高执行力度和执行效果。 

  5、注重媒体宣传工作。组建宣传推广部,加强社会宣传,提高我馆社会知名度,制定年度宣传推广计划,扩大社会影响,塑造我馆公益、平等、服务、创新的社会公共形象。有针对性地宣传我馆新型文化服务工作,增强文化服务品牌辐射效应。 

  6、争创全国文明单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省级最佳文明单位的基础上,以争创全国文明单位为目标,扎实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坚持将创建活动与读者服务工作紧密结合,用全国文明单位的标准去寻求突破;坚持将创建全国文明单位作为引领图书馆发展的精神支撑,推进图书馆事业的全面进步。  

  7、切实做好后勤保障和安全保卫工作。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达到省特级标准。 

  8、在全国第五次公共图书馆评估中继续保持国家一级公共图书馆的荣誉。 

  (六)争创一流服务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使人民群众能够免费、公平、就近、便捷地享受图书馆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需求,有效地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到2015年末,持证读者超过30万人,接待读者人次达到300万人次/年,流通册次达到1000万册次/年。 

  1、全面实施免费开放。免费向群众提供图书阅览、培训、讲座、展览等基本服务,不断扩大免费服务范围、丰富免费服务内容、提高免费服务质量,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普惠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加强面向特定地域(如广大农村及老、少、边、穷地区)、特殊群体(如农民、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未成年人、下岗失业人员、低收入人群、残障人群等)的服务工作。  

  2、探索和完善数字化服务方式。适应多元化的信息需求,采取传统图书馆服务方式与现代数字图书馆服务方式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大力开展不受时空限制的网上参考咨询、文献传递等远程服务,提供覆盖数字电视、智能移动终端等新兴媒体的数字图书馆服务。 

  3、深化立法决策服务和信息保障服务。在为全省两会代表服务的基础上,适时地深入开展立法决策和课题研究服务,为领导决策、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科学研究提供保障。 

  4、大力创新服务模式。变保守、被动的服务为积极、主动的服务,通过建立图书馆联盟、统一服务平台、配备自助借还系统等方式,使图书馆服务向社区、村镇延伸。提高图书馆服务体系普遍均等的程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抓好深层次服务。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加工,深入开展参考咨询服务工作。通过提供课题综述、述评、专题研究报告、分析预测报告等三次文献服务,为党政决策和科研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6、搭建全省讲座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成立全省公共图书馆讲座联盟,开通讲座联盟网站,打造有行业代表性的讲座品牌。注重讲座成果整理和衍生品开发,实现全省公共图书馆讲座业务的共同发展,扩大讲座的社会影响。 

  7、实施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在“十一五”基本实现“村村通”的基础上,以有效开展服务为重心,以打造精品、优化应用为重点,以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为保障,将文化共享工程建成技术先进实用、传播高效互动、服务贴近便捷、管理科学规范、体系完整可控的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全民共享。 

  五、措施及保障 

  1、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省委、省政府要高度重视,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和经费投入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杜绝投入的随意性。在编制部门预算时,不断加大图书馆的购书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的投入,保证图书馆的正常运转。将数字图书馆建设专项经费纳入正常财政预算。 

  2、坚持改革创新,是增强图书馆事业发展活力的重要前提。进一步深化改革,健全各项制度:全面实施馆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加强目标管理,完善监督机制;强化图书馆的文化辐射功能和服务功能,充分挖掘图书馆资源优势,以健全的管理机制、科学合理的配置和丰富的文献资源,增强图书馆自身活力。 

  3、加强图书馆立法、执法力度,努力推动《湖北省图书馆条例》的修订。2001年,省人大颁行的《湖北省公共图书馆条例》对促进全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图书馆事业的不断进步,《条例》的有些内容已显过时,有些新鲜事物未能得到反映,已不能适应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对《条例》进行修改、完善。 

  4、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和幸福指数,增强成就感。大力营造出图书馆团结和谐的氛围,关心职工生活,始终把职工利益放在首位,改善职工福利待遇。在建设图书馆新馆的同时,积极争取领导重视,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增加人员编制。 

  5、保质保量完成新馆建设工作。 

  在“十二五”期间要完成10万平方米的新馆建设任务,做好新馆开馆筹备工作:组织开馆庆典等系列大型庆祝活动,筹备图书馆馆史展览,有计划地编辑出版楚天智海丛刊、精神家园丛书和沙湖文库。完成500万册图书搬迁任务,内部整合调整,完成新馆试运行。新进人员岗前培训,确保按期对外开放。在新馆开放运行逐步规范合理的基础上,力争实现新馆设计效益的最大化,发挥新馆服务效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6、加强图书馆事业发展理论研究,成立图书馆研究院。新馆的建成开馆将成为省图书馆新的起点。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持。事业的发展需要有强大的理论做后盾,成立图书馆研究院,为研究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一个服务平台,集合一流专家、行业精英,通过完成科研课题、举办学术会议及专题论坛等方式,推出学术成果,最终形成一个学术机制,达到向整个社会宣扬图书馆行业价值、提升整个行业影响力的效果。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