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第五次抵汉时,足足走了二十分钟才穿过戏迷的人潮
极目新闻通讯员 严紫瑶
4月12日,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学会会长刘祯以“梅兰芳与新中国——兼及武汉之艺缘”为主题,携珍贵史料与影像,带领长江讲坛的读者和听众走进“人民艺术家”梅兰芳的信仰之路,探寻他与武汉的深厚渊源。
“1949年后,如何评价梅兰芳?”讲座伊始,刘祯抛出这一叩击人心的提问。以“从‘伶界大王’到‘共产党员’”为脉络,他串联起梅兰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艺术足迹:泛黄的《入党志愿书》手稿、慰问抗美援朝将士的舞台瞬间、万人空巷的购票长龙……一幕幕历史画面跃然屏上。
刘祯提到,在各地演出,梅兰芳平易近人,他提的唯一条件是就是压低票价,希望让更多的观众能够看到、看得起他的演出。
北京、上海、香港、武汉,是梅兰芳艺术生命中至关重要的“第二空间”。1919年至1957年,他六度赴汉,留下无数动人的故事——
1919年冬,梅兰芳首次受邀来武汉表演,古装戏的典雅风韵令观众如痴如醉。
1951年4月,梅兰芳第五次抵汉,刚出车站便被鲜花与欢呼淹没。从车站到人民剧院,两千余人夹道相迎,鞭炮声震天,他微笑致谢,足足走了二十分钟才穿过人潮。首场演出《贵妃醉酒》,帘内一声“摆驾”,台下掌声雷动。年近六旬的他身段依旧轻盈,“卧鱼”“衔杯”行云流水,观众惊叹:“梅先生不老!”
1957年1月,第六次武汉之行,他病初愈后,在武汉人民剧院首次公演《贵妃醉酒》,并且为武钢建设者进行了两场慰问演出。
武汉不仅是他演出的舞台,更是艺术交融的沃土。他观摩楚剧《太平天国》,与汉剧大师吴天保探讨戏曲渊源。
在汉期间,他还率团排练新编历史剧《抗金兵》,梁红玉擂鼓战金兵的豪情,与武汉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遥相呼应。
讲座结束后,观众纷纷手持纪念明信片排起长队,蜿蜒如河,流淌着对大师的敬意,亦映照着艺术永恒的生命力。